缅怀英雄 · 传承精神
一个时代的记忆,一座不朽的丰碑。
精神
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
人无精神则不立
国无精神则不强
古往今来
任何一个有作为的民族
都以自己的独特精神著称于世
唯有在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
达到一定的高度
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
屹立不倒、奋勇向前
谨以此文纪念这位英雄模范
永远的丰碑
王进喜,1923年出生于甘肃省玉门县赤金堡,中国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油田石油工人。王进喜出生于一个贫苦家庭,玉门解放后成为一名新中国石油工人,因用自己身体制伏井喷而家喻户晓,人称“铁人”。
1938年,15岁的王进喜进入玉门石油公司当工人,新中国成立后历任玉门石油管理局钻井队长、大庆油田1205钻井队队长、大庆油田钻井指挥部副指挥。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率领1205钻井队艰苦创业,打出了大庆第一口油井,并创造了年进尺10万米的世界钻井纪录,展现了大庆石油工人的气概,为我国石油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中国工业战线一面火红的旗帜。王进喜以“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被誉为油田铁人。1959年,王进喜在全国“群英会”上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王进喜是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铁人精神
1960年春,我国石油战线传来喜讯——发现大庆油田,一场规模空前的石油大会战随即在大庆展开。
王进喜从西北的玉门油田率领1205钻井队赶来,加入了这场石油大会战。一到大庆,呈现在王进喜面前的是许多难以想像的困难:没有公路,车辆不足,吃和住都成问题。但王进喜和他的同事下定决心:有天大的困难也要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大油田。钻机到了,吊车不够用,几十吨的设备怎么从车上卸下来?
王进喜说:“咱们一刻也不能等,就是人拉肩扛也要把钻机运到井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他们用滚杠加撬杠,靠双手和肩膀,奋战3天3夜,38米高、22吨重的井架迎着寒风矗立荒原。这就是会战史上著名的“人拉肩扛运钻机”。要开钻了,可水管还没有接通。王进喜振臂一呼,带领工人到附近水泡子里破冰取水,硬是用脸盆水桶,一盆盆、一桶桶地往井场端了50吨水。经过艰苦奋战,仅用5天零4小时就钻完了大庆油田的第一口生产井。
在随后的10个月里,王进喜率领1205钻井队和1202钻井队,在极端困苦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双双达到了年进尺10万米的奇迹。在那些日子里,王进喜身患重病也顾不上去医院;几百斤重的钻杆砸伤了他的腿,他拄着双拐继续指挥;一天,突然出现井喷,当时没有压井用的重晶粉,王进喜当即决定用水泥代替。成袋的水泥倒入泥浆池却搅拌不开,王进喜就甩掉拐杖,奋不顾身跳进齐腰深的泥浆池,用身体搅拌,井喷终于被制服,可是王进喜累得站不起来了。
房东大娘心疼地说:“王队长你可真是铁人啊!”“铁人”的名字就是这样传开的。王铁人为发展祖国的石油事业日夜操劳,终致身心交瘁,积劳成疾,于1970年患胃癌病逝,年仅47岁。
精神价值
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石油工人,为了早日甩掉中国“贫油”的帽子,以“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情,以“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决心,用三年多的时间,建设起了我国最大的石油基地——大庆油田,铸就了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这一精神是铁人自身品格与许许多多石油战线先进人物精神境界的融合,有着不朽的价值和永恒的力量!
纪念是对英雄的致敬
纪念是对历史的自信
纪念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渤海油田“双突破”彰显中国能源底气
Midsummer's Pause: Nourishing Inner Peace in a Scorching World
Conquering the "Underground Everest"!
Breakthrough! Daily Output Smashes Through 5,000-Ton Mark for First Time!
Mid-Year Sprint: Turning July's Heat into Realized Targets!
"Deep Sea No.1" Fully Operational! 15 Million Cubic Meters of Natural Gas Gushing Out
Longest Days, Deepest Fiery Challenges: Oil Workers' Midsummer Report Card
Crucial Tunnel Completed for "Undersea Energy Lifeline"
Israeli Airstrike Ignites Iran's "Gas Field Hub," Sending Global Energy Markets on Edge!
70 Billion Cubic Meters of Natural Gas Flows West: Boosting China's Energy Security